沃草公民學院
最新
專欄
評論懶人包
徵稿
歷史學柑仔店
台灣的公民史學書寫,普世價值的歷史思考,常民生活與人類歷史經驗的人文閱讀。
BLOG
|
粉絲頁
花亦芬
:
揮別性別文化意識形態的二十一世紀史學新思維--瑞典國立歷史博物館怎麼做?
2015-09-14
歷史學柑仔店
2014年,轉眼走到了年尾。從台灣來看,今年發生好多事。從三一八學運到餿水油風暴,以迄目前仍在激烈論辯的性別平權與多元成家法案。雖然時序近冬,但台灣社會還有許多攸關未來發展的重大事件正在進行。大家似乎並不打算讓2014年再如過往幾年那樣,只能無奈地任人偷走。
李達嘉
:
中國崛起之後
2015-09-14
歷史學柑仔店
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和香港的佔中運動,都是爭民主的運動,背後有著兩地人民對中共政權的集體焦慮。兩地都因為過去不在中共統治之下,經濟得以繁榮發展。中國大陸經濟力量興起後,兩地經濟逐漸弱化。兩個運動都有深遠的政治、經濟背景。
金仕起
:
高中歷史課程中的中國史
2015-09-14
歷史學柑仔店
2011年夏天,教育部在備受歷史學界質疑的情況下,公告了高中歷史「101課綱」。1顧名思義,這份課綱從2012年秋天開始實施。翌年(2013)春天,高中中國史的授課時數也按這份課綱的規劃,由「95暫綱」中的1個學期擴增為1.5個學期;不僅如此,高中歷史教科書裡的中國史內容也同步增加了。為什麼要增加高中中國史的授課時數呢?官方說法是,高中歷史教師反映:「中國史授課時數不足」。2不過,「101課綱」實施至今,「中國史授課時數不足」的問題依舊,教不完的情況仍然時有所聞。在教學現場裡,除非老師們馬不停蹄地趕進度,否則,不是高一上學期的臺灣史得被迫縮水提早上完,就是高二上學期後半的世界史得受到擠壓晚點上,中國史才能勉勉強強在2個學期內教完。換言之,同步增加授課時數與教學內容,並未如預期地解決問題,而是使問題更加惡化了。在惟恐中國史教不完、學不了的情況下,不但老師教學的自主空間受到排摒,同學們從做中學的餘裕也跟著消失。無論如何,教學現場的災情出現了,我們該怎麼收拾呢?繼續依增加中國史授課時數和份量的方向修改課綱嗎?
許雅惠
:
過去的不同面貌—從羅馬競技場談起
2015-09-14
歷史學柑仔店
在這裏,我想稍微偏離個人專業,以中國以外的材料談談過去的不同面貌。我從中國上古入門,一直對世界各早期文明的發展有興趣。出國念書時選了許多相關課程,也旁聽了「羅馬建築」這門知名的大學部講授課。我一直很推薦這類課程,因為它們通常是授課教師消化了大量一手材料與二手研究後,有條理、有系統的講述,可以讓初學者很快入門。十年前我旁聽了這門課,後來「羅馬建築」成為耶魯的開放式課程,近年由於教學需要,又陸續上網聽了幾講,重溫故往,但又有不同的體驗與收獲。
李文良
:
我家堂號的由來與歷史
2015-09-02
歷史學柑仔店
堂號常被視為家族的起源地,是血統上作為漢人的重要象徵。李姓的堂號應該是「隴西」,大概已成為臺灣社會的常識,人人都能朗朗上口。因為「隴西李氏」是涉及唐朝皇室、頗具歷史爭議與知名度的家族郡望。但本文無意談中國的中古歷史,只想簡單講一講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情況。
呂紹理
:
日記與歷史
2015-09-08
歷史學柑仔店
每個人或多少都曾經有寫日記的經驗,日記似乎是個人生命的記錄與證言。不過,史學界對於將日記做為歷史研究的材料,一直存在著正反兩面的意見。贊成者認為歷史人物的日記多半會記載當事人對於事件的第一手記錄,因此最接近歷史事實的真相;晚近文化史研究取徑興起,日記也可提供史學家探究小人物的心境、日常生活、人際交網;女性史研究者亦十分注重日記,蓋大敘事的歷史往往不見女性蹤影,唯女性日記能勾描女性自身的生命歷程。反對者則以為即使是事件當事人,也會因種種私人因素而未必將所見所聞在日記中和盤供出,或者即使記載,也多少帶著當事人的偏見而扭曲了事實;反對者也以為文化史、女性史所珍視的日記內容,不過是雞零狗碎之事,無經國濟世之用。儘管意見紛歧,但將日記適當地使用,仍然是大多數史學者所同意。
王昭文
:
回看「臺灣人自決運動」
2015-11-11
歷史學柑仔店
從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可以看出臺灣人民對國家主權流失的焦慮,同時,「臺灣的未來應該由臺灣人民決定」也越來越成為臺灣人民的普遍共識。年輕的學子可能已經不知道這看來如此理所當然的主張,在過往曾經被中華民國政府視為洪水猛獸,用力打壓。而今日臺灣人民的這項基本權利,仍在中國強硬的阻撓下,籠罩於陰影中。在此回顧提出這基本的政治人權主張、但已經被淡忘的一個政治運動:「臺灣人民自決運動」
李衣雲
:
老屋.消費與集體記憶
2015-09-22
歷史學柑仔店
一九九○年代末,台灣各地慢慢開始出現了一些「老街觀光地」,這些清領或日治時期以來的舊市街被重新修整後,像是三峽老街、淡水老街、大稻埕、安平老街等,都不負眾望地吸引了相當多的人潮。同時,自二○○○年代中以來,從之前以一個整體街區為主的聚集性經濟發展,轉向為單店的發展,改造老屋的消費設施更成為一種流行,從南到北,老屋咖啡、老屋民宿、老屋藝廊如初春新生的綠芽,遍佈全台,其中台南的林百貨的更生,更是老屋復活的象徵性指標。人們到爐鍋咖啡、南街得意、宮原眼科、正興民宿咖啡,也許是特地去觀光,也可能只是日常午後的一段休閒,「老屋」的意象成了台灣人心中一個可以被消費的理想像。這在九○年代以前,幾乎是難以想像的事。
涂豐恩
:
課綱要的不是微調,而是對話和思考─或如何想像一個更好的歷史課
2015-11-11
歷史學柑仔店
歷史課綱「微調」的問題從去年爆發至今,換了一任教育部長,爭議卻是有增無減。早在去年,就有數十位學院內的歷史學者共同連署,就課綱調整的專業性提出質疑,這已經是極為罕見之事;今年夏天,全台各地的高中生繼續串連發聲,表達他們對於自身受教權益的關心。
鄭雅如
:
消失的「多桑」——戰後臺灣歷史記憶的斷裂、掩蓋與重塑
2015-09-14
歷史學柑仔店
1994年的夏天,由吳念真初執導演筒的電影《多桑》(日語「父親」之意),排入父親節的戲院檔期,於8月6日正式在臺灣上映。這是一部從兒子的眼光重現父親人生的傳記式電影。從小到大,吳念真一直叫父親「多桑」,因為父親出生於日治時期(1895-1945),只會說台語和日語;他總習慣對別人說:「我是昭和四年(1929)生的。」這部電影是臺灣解除戒嚴、威權統治逐漸鬆綁後,才有機會出現的作品;在國民黨政府自日本手中接收、統治臺灣將近五十年後,觀眾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了對日本統治抱持懷念之情的、老一輩臺灣人的身影。那一年,我已經是就讀歷史系的大學生,卻初次在電影院看到令我感到陌生且疑惑的「多桑」,發現從小自學校教育習得的歷史框架裏,沒有、也容不下「多桑」這類臺灣人的存在。
熱門標籤
人類學
傳播學
哲學
宗教學
政治學
歷史學
社會學
語言學
勞工
國會
性別
教育
環境
選舉
階級
熱門標籤
人類學
傳播學
哲學
宗教學
政治學
歷史學
社會學
語言學
勞工
國會
性別
教育
環境
選舉
階級